吞噬小说网

吞噬小说网>我在豪门搞科研 > 黎明(第1页)

黎明(第1页)

时间行至叶濯缨二十九岁的三月。北方的春天来得迟疑,空气里还裹挟着料峭的寒意,但冰雪之下,生命的涌动已不可阻挡。这像极了当下科技领域的某种隐喻——曾经喧嚣震天的发布会、秒罄的狂热、媒体头版的惊叹号,正逐渐被一种更深沉、更普遍的力量所取代。

在清华园能源材料实验室隔壁的一间休息室里,午后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,在地板上投下暖融融的光斑。叶濯缨难得有片刻闲暇,坐在这里,等着汤睿来接他。他面前放着一杯温水,目光没有什么焦点地落在窗外枝头萌动的新芽上。

实验室的门被推开,他的两个博士生,一男一女,抱着设备走了进来,似乎正准备外出测试。

“叶教授。”两人看到他,恭敬地打招呼。

叶濯缨微微颔首,目光掠过他们手中的设备。那是两台小米最新发布的“黎明”系列产品——一款极致轻薄的笔记本,和一款屏幕展开几乎无边框的平板。它们静静地躺在学生手中,金属或陶瓷质感的外壳在阳光下流淌着温润的光泽,看起来更像两件精致的艺术品,而非复杂的计算设备。

“去怀柔基地?”叶濯缨随口问了一句。他知道他们最近在进行一项需要野外长时间数据采集的课题。

“是的,叶教授。”男生拍了拍手中的“黎明”笔记本,语气里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轻松,“这次估计得在那边待四五天,有它在,数据分析和模拟就不用担心断电了,省得跟基地抢发电机接口。”

女生也晃了晃手里的平板,接口道:“是啊,以前出这种外场,光是各种充电宝、充电线就得准备一大包,现在一个背包,所有设备搞定。感觉……干活儿的重心都回来了。”

叶濯缨听着,脸上没什么表情,只是又点了点头,仿佛学生说的只是“今天天气不错”这样平常的话。在他听来,设备不断电,本就是它们应该具备的属性,如同笔能出水,纸能承载文字一样自然。

两个学生很快收拾好东西离开了。休息室里恢复了安静。叶濯缨的思绪似乎又飘向了别处,或许是他正在构思的某个关于量子纠缠与信息传输的新模型。

过了一会儿,汤睿到了。他穿着一件质地柔软的春季风衣,带着室外的微凉气息走进来,很自然地坐到叶濯缨身边。

“等久了?”汤睿的声音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打破叶濯缨周围的静默场,而不显得突兀。

“没有。”叶濯缨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,看向他。

汤睿笑了笑,像是想起什么有趣的事,随口说道:“来的路上看了眼新闻,小米的‘黎明’平板和笔记本,势头猛得很。赵文嘉那家伙,刚在朋友圈凡尔赛,说他们定义了个新品类,叫‘永不断电的生产力工具’。”他顿了顿,语气带着一丝洞察世情的玩味,“现在飞机商务舱里,放眼望去,几乎人手一台‘黎明’。以前是苹果的天下,现在,风向变了。”

叶濯缨安静地听着,眼神里没有掀起丝毫波澜。商业世界的潮起潮落,品牌之间的攻防易位,于他而言,是距离实验室黑板非常遥远的事情。他只是在汤睿提到“永不断电”时,极轻微地眨了一下眼,像是在确认一个已知参数的设定。

汤睿看着他这副模样,心底软成一片。外界因他而天翻地覆,而他本人,却始终驻留在那个由公式和猜想构筑的纯净宇宙里。

回到家中书房,叶濯缨习惯性地打开那个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讨论的预印本网站。他输入了几个关键词,想查阅近期关于“拓扑绝缘体表面态”的进展。

浏览着论文列表,他无意间点开了一个热度颇高的讨论帖,标题是:「能源瓶颈突破后,下一代常时在线、高算力AI应用的设计范式探讨」。

帖子的发起者写道:

“随着‘叶氏固态电池’技术在移动终端(从仰望U9到华为破晓,再到如今的小米黎明系列)的普及,设备‘永远在线’(Always-On)且‘永远可用’(Always-Available)已成为硬件底层默认支持的特性。这并非简单的续航延长,而是从根本上移除了我们过去设计软件和算法时,对能源约束的妥协。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……”

下面的跟帖讨论异常热烈:

·“赞同!我们可以设计更贪婪、更持续学习的个性化AI模型,无需担心频繁同步和充电中断导致的状态丢失。”

·“边缘计算的潜力被彻底释放了。想象一下,每个‘黎明’设备都是一个可以7x24小时收集、处理数据的强大节点。”

·“是时候告别‘低功耗模式’这种妥协性的设计了。硬件提供了无限的能量池,我们的软件架构需要一场革命来匹配。”

·“安全模型的迭代也可以更快,持续监控和响应成为可能……”

叶濯缨的目光在这些充满技术术语和兴奋情绪的讨论上停留了片刻。他没有参与讨论,只是安静地看着。一种极其微妙的、几乎无法被察觉的情绪,在他向来平静的心湖中漾开了一圈浅浅的涟漪。

那不再是看到具体产品成功时的欣慰,也不是面对赞誉时的无动于衷。而是一种……更接近于观察者的了然。

他意识到,他多年前播下的那颗关于“理想能源”的种子,如今已不再仅仅是结出几颗耀眼的果实(如U9和破晓)。它已经悄然生长,蔓延,化作了滋养整个数字世界进化土壤的基石。

行业的焦点,社会的讨论,创新的方向,已经自然而然地跃升到了下一个层面。人们不再争论电池技术本身,因为他们已经身处其中,习以为常。他们开始站在这个坚实的基石之上,踮起脚尖,去够取更遥远的星辰。

这种“技术的日常化”,这种从“颠覆性事件”沉淀为“文明背景音”的过程,其力量远比一次又一次的“秒罄”神话,更为磅礴和持久。

他关闭了网页,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,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。

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,勾勒出现代文明的轮廓。每一扇亮灯的窗户后面,可能都有一台不再为电量焦虑的设备,一个因此改变了工作或生活习惯的人。他追求的“好风凭借力,送你上青云”,其最高境界,或许并非一次次引发全球瞩目的轰动,而是让技术如同空气、水流和电力一样,悄然融入人类生活的肌理,成为支撑文明向前、却自身隐而不见的基石。

当能源的束缚被解除,创新的活力才能真正无远弗届。他所做的一切,其最终价值,或许就是为了腾出人类更多的智慧和精力,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,去面对和挑战那些更深奥、更本质的未知。

汤睿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书房,看到他望着窗外出神,轻声问:“在想什么?”

叶濯缨回过头,接过牛奶,指尖感受到温热的触感。他沉默了几秒,然后用他那一贯平静的、陈述事实般的语气说道:

“基石,铺好了。”

汤睿微微一怔,随即了然。他看向窗外那片被无数“黎明”和“破晓”点亮的璀璨夜景,又看向眼前这个目光已然投向更深远未来的爱人。

他明白,叶濯缨的世界里,从不存在重复。只有不断向前延伸的、由他亲手铺就的基石之路。而这条路,正通往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想象,却因他而必然抵达的未来。

----

春分已过,北京的白日渐渐变长。下午五点半,夕阳的金辉洒在拥堵的二环路上,给钢铁洪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滤镜。李哲握着方向盘,眼神平静地看着前方望不到头的车尾灯。他的座驾是一辆深灰色的仰望U9,已经陪伴他通勤三个月了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