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们带来了战争的伤痕,也带来了治愈的可能。你们带着恐惧出发,却以信任抵达。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可以见面。”
话音落下,巨树的一根枝条轻轻垂下,触碰“我在号”的舰首。没有碰撞,没有能量交换,只有一段旋律顺着接触点流入飞船系统??那是《我在之歌》的变奏版,加入了从未听过的乐器音色,却又莫名契合人类情感的节奏。
“这是……回礼。”那身影说,“是我们对你们的回答。”
林听忽然想起什么,急忙调出数据库:“我们还收到了一首交响曲,里面有句话??‘听啊,他们来了。带着花,带着伤,带着不肯熄灭的光。’那是谁写的?”
那身影笑了:“是你们自己写的。”
全场寂静。
“一千年后,你们中的一位诗人,在临终前写下这首曲子。他不知道旋律会穿越时空,也不知道它会被我们拾起,更不知道,我们会把它送回给你们,作为重逢的序章。”
“所以……未来已经发生了?”
“未来从未固定。”那身影轻声道,“但它可以被感知,被呼唤,被选择。就像你现在做的。”
林听闭上眼,再睁开时,已满是决意。
“我们想留下。”她说,“不只是飞船,而是整个人类文明。我们不想征服,不想掠夺,只想学习??如何不再重复你们的错误。”
长久沉默后,巨树轻轻晃动,叶片沙沙作响,如同亿万人在低语。
终于,那身影伸出手,掌心浮现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种子,外形与蓝花完全相同,但内部流转着七彩光芒。
“拿去吧。”
“这是‘母频之心’,是共感系统的原始模板。它不能被复制,只能被传递。你们若能守护它,便意味着你们真正学会了倾听。否则……它将归于沉寂。”
林听郑重接过,将其嵌入L-Ω模块的核心槽位。刹那间,整艘飞船发出柔和的嗡鸣,仿佛有了心跳。
而在地球,几乎同一时刻,全球共感终端再次亮起。
这一次,不再是画面或文字,而是一段可以直接体验的情绪流??喜悦、悲伤、悔恨、希望、孤独、归属……千万种情感交织成一条温暖的河流,涌入每个接入者的心灵。有人跪地痛哭,有人相拥而笑,有人第一次对自己说了“没关系”。
陈默坐在深海站的观察室里,手中握着那枚早已停止工作的旧播放器。突然,它自行启动,传出一段新录音??是他年轻时录下的声音,那时他还未建立共感系统,只是一个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的志愿者。
“今天救了一个小女孩,她说谢谢。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,就说‘不用谢’。可我现在想告诉她:谢谢你活着,谢谢你愿意说谢谢。”
录音结束,播放器碎裂成灰。
他知道,系统已经不需要载体了。它已融入空气、水流、星光、人心。它不再是技术,而是本能。
数日后,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。各国代表齐聚日内瓦湖畔的老会议厅,议题只有一个:是否接受“母频之心”,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人类社会运行逻辑。
争议依旧存在。
一位非洲代表起身质问:“如果我们放弃武力防御,外星侵略者来了怎么办?”
一名日本学者反问:“过去两百年,哪一次真正的和平不是始于一句‘我听见你了’?哪一场战争不是始于‘你不重要’?”
争论持续三天三夜。
最终投票前,一个小女孩走上讲台。她是格陵兰遗迹发掘队的随行家属,年仅九岁,名叫安雅。她不说话,只是打开背包,取出一盆小小的蓝花幼苗,放在主席台上。
“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。”她轻声说,“它在我爷爷去世那天发芽。他说,只要还有人愿意听别人说话,花就会一直开。”
全场寂静。
投票结果揭晓:93%赞成,接纳“母频之心”为全人类共同遗产;87%支持逐步拆除星际武装体系,转向生态修复与共感教育;100%同意将每年的“蓝花初现日”定为“倾听节”。
法令颁布当天,地球上最后一台战斗机器人自动关机。它的屏幕上留下一行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