吞噬小说网

吞噬小说网>阿朝的一年四季连理枝 > 正文完结(第1页)

正文完结(第1页)

第80章

文华殿内熏香袅袅,嘉庆帝手指轻抚过《便民要术》泛黄的纸页,目光又落在案头那份边关捷报上,纸墨间似还带着沙场的凛冽风意。

他抬眼看向身旁的谢珩,语气中满是感慨:“此前国子监总以正统儒学自居,对白鹿书院的务实之学颇有微词。朕早知育人当求实效,而非死守章句,让国子监改革,如今看来,这务实之学果然能育出可用之才。

萧策那孩子,本是武将之子,旁人都道他只会舞枪弄棒,却没想到他能潜心改良守城器械,以连环弩退敌三百里,立下赫赫战功;御膳房新换的点心花样,风靡了整个京城,问起源头,竟是那沈长风,靠着琢磨五谷特性、改良发酵之法,让寻常糕点有了新滋味;就连朕手中这本《便民要术》,刊行天下后,农户们争相抢购,书的作者窦唯,当初不也被人戏称是‘目不识丁’的勋贵子弟?可他偏偏沉下心去农庄,把农具改良、病虫害防治的法子写成书,实实在在惠及了百姓。”

陛下的赞同之意溢于言表,在场官员纷纷颔首称是。

兵部尚书贺景明率先出列,拱手奏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,萧策改良的连环弩,如今已在边关推广,将士们都说‘有此利器,守疆更有底气’。此前臣总担心武将子弟只重武力、不重谋略,如今见萧策能将《武经总要》的学识与实战结合,才知务实教学能让武与智相辅相成,这正是我朝边防需要的人才!”

紧接着,户部侍郎也上前附议:“臣也有同感,沈长风改良的糕点方子,不仅让御膳房添了新味,更让京郊农户多了生计。此前农户种五谷,多是自食或售卖原粮,利润微薄,如今跟着学做改良糕点,一斤五谷能卖出两倍价钱。这便是务实之学的好处,能把书本知识变成百姓口袋里的银钱,变成朝堂的民生根基。”

国子监司业亦躬身道:“陛下,臣此前也对谢临洲博士的实践课存疑,认为有失国子监体面。可如今见窦唯的农书惠及千万农户,见广业斋那些边角料子弟各展所长,才明白体面不在授课之地,而在学识之用。谢临洲博士的教学,是让学子们带着问题学、为了实用学,这正是国子监改革该走的路!”

侍立一旁的谢珩闻言,上前躬身奏道:“陛下慧眼识珠,臣亦早已知晓这些事,萧策往兵部军械库研习,窦唯赴农田考察,沈长风学改良糕点,臣此前或从官员禀报中听闻,或从文书呈报中瞥见,只是当初固守经史之见,未能察觉其中价值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愈发诚恳:“广业斋诸生多是被视作边角料的子弟,谢临洲博士却坚持带他们走出斋舍,以实践课发掘天赋。教萧策研读《武经总要》以改良兵器,导窦唯考察农事以总结农法,最终让这些璞玉得以绽放光彩。”

谢珩抬头,迎向皇帝的目光,继续说道:“在今年国子监的改革中,臣已然明白,谢临洲领先于我们一大截,他的教学之道,不仅成就了萧策、窦唯这般务实人才,更给国子监的改革提供了经验。此前臣对他的质疑,实乃浅见,臣自愧不如。”

嘉庆帝闻言,抚掌大笑:“说得好,朕就欣赏你这般能正视不足的态度,国子监有谢珩守经史正统,有谢临洲开实务新篇,兼顾心智与实务,真乃双璧也!”

笑声渐歇,嘉庆帝收敛笑意,目光扫过殿内众臣,语气愈发郑重:“诸位爱卿,朕今日要说的是,朝廷就需要萧策、窦唯、沈长风这样的人才!需要能把学识用到实处、能解百姓之困、能固国家之基的人才!不是只会引经据典、空谈义理,却连田间稻苗、军中器械都分不清的‘书呆子’!”

他顿了顿,看向身旁的礼部尚书:“礼部即刻传旨,让负责今年乡试、会试出卷的官员,明日就去国子监寻谢临洲博士探讨,问问他,如何在考题中融入务实之思,如何引导天下学子重视‘学以致用’。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,我朝选才,不仅看经史功底,更看实务能力。往后考中的进士,若只会空谈,朕绝不重用;若能像萧策、窦唯那般,有一技之长、能办实事,朕必破格提拔!”

礼部周尚书连忙躬身领旨:“臣遵旨,明日定亲自陪同出卷官员前往国子监,务必将陛下务实选才的旨意传达到位,让考题真正贴合朝堂所需、百姓所盼。”

殿内众臣纷纷拱手:“陛下圣明。”

国子监的晨钟刚过,广业斋的学子们便已端坐在案前,案上摊着昨日记录的农庄实践笔记,静静等着谢临洲来上实践课。

却见李祭酒带着李博士缓步走进斋舍,前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,抬手压了压,示意众人稍安:“诸位学子,今日谢博士有要事需赴正厅议事,暂由李博士代授经史课。课后你们可带着笔记去农庄,仔细记录稻苗的长势与叶片颜色,莫要因谢博士不在便荒废了实践,明白吗?”

学子们虽有些意外,往日谢博士从未缺席过实践课,但也知晓定是要紧事,纷纷齐声应下:“弟子明白。”

待学子们各自落座,李博士翻开《论语》准备授课,李祭酒才悄悄退到廊下。正思忖着昨日朝堂之事,便见谢临洲提着布包快步走来,布包里装着农庄实践课的详细笔记,显然是刚从府中赶来,准备先去广业斋交代几句。

李祭酒连忙走上前,叫住他:“临洲,且慢。”

谢临洲停下脚步,拱手行礼:“祭酒大人。”

“礼部尚书派来的人该快到了。”李祭酒笑着拍了拍他的肩,语气里满是欣慰,他把昨日发现在文华殿上的事情简单的告诉对方。

随后补充道:“今日议事关乎乡试考题,来的都是些大人物,你曾经也在翰林院做事,深知那些老大人做事讲究有据可依。我就不多说了,广业斋有我和李博士在,你且去值房内候着。”

谢临洲闻言,心中一暖,连忙点头:“多谢祭酒大人提醒,弟子都记下了。广业斋的实践课,便劳烦大人与李博士多费心。”

“这你放心。”李祭酒摆了摆手,“你只管安心去议事,若能让乡试考题多些实务内容,便是国子监乃至天下学子的福气。”

而此时,谢临洲刚回到值房整理农庄实践课笔记,准备去广业斋上课,就见礼部尚书的贴身小厮快步走来,躬身行礼:“谢博士,我家大人奉陛下旨意,特来请您前往国子监正厅,与负责乡试、会试出卷的官员探讨考题方向,还请您移步。”

谢临洲闻言,心中了然,连忙将笔记收好,跟着小厮往正厅走去。

刚进正厅,就见礼部尚书与三位身着官服的官员已等候在此,桌上还摆着几本经卷与空白纸笺。

礼部尚书笑着起身:“谢博士来了,快请坐。我等今日前来,是奉陛下旨意,想听听你对务实考题的高见。陛下希望考题能引导天下学子重视学以致用,你常年带学子实践,定有独到见解。”

乡试在即,他们没有过多寒暄,直接进入正题。

谢临洲坐下后,三位出卷官员中,年长的张大人率先开口:“谢博士,陛下提及萧策、窦唯、沈长风的事迹,赞他们是务实之才。只是这经史考题向来重义理,如何才能融入务实之思?还请你指点。”

谢临洲拿起案上的《便民要术》,又取出一本农庄实践课的记录册,缓缓说道:“大人此言差矣。其实经史与务实本就相通,只是以往考题多侧重记诵,少了应用。比如考《孟子》中‘民为贵’的章节,以往多问‘此句出处及含义’,若换成‘今京郊农户因不知如何根据节气调整播种时间,常致稻苗减产。若你为乡官,结合“不违农时”之理,设计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的农事节气表,并说明每一步如何帮助农户增收’,不就将义理与务实结合了?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