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仅击败红牛两辆赛车,而且力压队友维特尔。
如此表现,足以让赛车世界的全部目光聚集而来,尤其是经历冬季测试赛以及阿尔伯特公园自由练习赛的低迷之后,陆之洲再次以赛道表现还击质疑,熙熙攘攘的哗然和热议完全停不下来。
而且,陆之洲让汉密尔顿感受到了压力,居然迫使梅赛德斯奔驰亮出底牌。
托托-沃尔夫一直藏着掖着,甚至到了揭幕战排位赛q3第一个飞驰圈也还是没有亮出来,结果却被横空出世的陆之洲逼出来了。
所以,这算是“法拉利vs梅赛德斯奔驰”这场博弈较量的第一个变数吗?
杆位,却不止是杆位而已。
汉密尔顿以刷新阿尔伯特公园赛道单圈记录的姿态登顶,更匪夷所思的是,优势巨大——
紧随汉密尔顿后面尝试最后刷圈的陆之洲,轮胎损耗明显,上一个飞驰圈已经把抓地力压榨到了极致,最后一个飞驰圈终究没有能够坚持住,第一计时段刷绿之后,后继乏力,没有打破自己的成绩。
于是,1:21。728就是陆之洲的最快圈速,位列第二。
差距,一目了然,足足0。564秒!
在f1,一切以毫秒为单位计算,在肉眼看来差距巨大,但其实真正赛道上的差距微乎其微。
一般来说,0。4秒差距为一个计量单位,也就是说,单圈速度差距在0。4秒以内的,可以看作同一水平线上掰手腕的较量;单圈差距高于0。4秒、低于0。8秒的则是另一个梯队;再往后的话,则是最后梯队。
当然,这样的估量并不准确,也不具有权威性,只是一个模糊的基准,可以简单地判断赛车在围场里的位置。
比如眼前。
汉密尔顿不仅拿下杆位,而且拉开0。564秒的差距,尤其是在陆之洲跑出完美一圈将赛道压榨到极致的情况下,骇人程度加倍。
所以,这是否意味着卫冕冠军梅赛德斯奔驰本赛季再次打造出一辆火星车,和围场里的竞争对手已经拉开差距?
这是否可以认为如果不是陆之洲跑出巅峰一圈登顶杆位,刺激到了汉密尔顿,梅赛德斯奔驰根本不打算早早亮出底牌?
并且——
如果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拥有这样一辆赛车,那汉密尔顿在q3废掉陆之洲第一个飞驰圈又是怎么回事?
纯属巧合?
排位赛才落下帷幕,车手们还在回场圈,社交网络的喧嚣却已经压制不住。
有人认为,汉密尔顿就是故意的。
当年汉密尔顿费多少心血多少精力才赢得进入f1的机会,结果陆之洲不费吹灰之力就空降围场。
而且还是法拉利!围场里谁没有一个“儿法梦”呢,但陆之洲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挤掉莱科宁抢走席位?
显然,汉密尔顿以实际行动给了婴儿车手一个小小的教训。
有人相信,一切都是战术。
梅赛德斯奔驰和法拉利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,汉密尔顿察觉到了陆之洲的威胁,顺手一挡而已,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打乱对手计划,但没有想到陆之洲还是刷出最快圈速,以至于汉密尔顿惊慌失措之下爆发潜能,暴露梅赛德斯奔驰底牌。
然而,也有人为汉密尔顿辩护,毕竟,他现在就是围场里炙手可热的车手,狂热车迷遍布全球角落。
在他们看来,汉密尔顿根本没有必要阻拦陆之洲,反正可以轻松碾压对手,又何必多此一举?
更何况,汉密尔顿是四届世界冠军,而陆之洲是谁,他怎么可能降低自己的水准和一名新秀斤斤计较?
一切,都是意外,排位赛里这样的情况又不是一次两次了,fia都没有判罚犯规,这就是最好证明!
正是因为如此,一小部分观点相信,汉密尔顿不知情,沃尔夫才是幕后黑手,故意不在无线电里告知汉密尔顿放开行车线,阻拦陆之洲。
根本原因就在于沃尔夫不想早早暴露梅赛德斯奔驰的底牌。
这依旧不是全部,明明遭遇慢车的是陆之洲,反过来倒打一耙责备陆之洲的声音居然也不在少数。
“不愧是菜鸟,一下就慌了,哈哈。”
“差距那么大,结果还自己碰瓷,出糗了吧。”
熙熙攘攘,沸沸扬扬,整个社交网络呈现一派井喷的景象——
这就是围场,巴掌大小的地方,却充斥阴谋诡计刀光剑影,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掀起惊涛骇浪。
陆之洲才刚刚登场而已,就遭遇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争议,站在风口浪尖上,就好像担心他身上的话题焦点不够多一样。